发布日期:2025-01-02 10:37 点击次数:162
|
拆村并居农民“被上楼”网友呼吁停止称动摇国家根基 房天下综合整理 2010-11-07 10:16 [摘要] 本周,媒体关于全国农民“上楼”运动的报道,招来网民对各地从农民手中“抢”地行为的一片指责;教育部提出三五年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不仅未得到网民好评,反而引发网民质疑;此外,网民还对有关专家提出的从五个方面调整国家财政收入与居民个人收入关系的观点十分关注,对“十二五”减少税负增加福利充满期待。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本周,媒体关于农民“上楼”运动的报道,招来网民对各地从农民手中“抢”地行为的一片指责;教育部提出三五年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不仅未得到网民好评,反而引发网民质疑;此外,网民还对有关专家提出的从五个方面调整国家财政收入与居民个人收入关系的观点十分关注,对“十二五”减少税负增加福利充满期待。网民呼吁农民“上楼”运动刹车近日媒体报道称,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二十多个省市进行。拆村并镇,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而此举的背后,是政府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其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道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纷纷对各地从农民手中“抢”地的做法表示极大不满。“被上楼”是对农民利益的掠夺不少网民认为,农民“被逼上楼”,是很可怕的事,是对农民利益赤裸裸的掠夺。有网民说,在农村改革之初,政府承诺土地政策50年不变,可现在,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正在上演的这场愈演愈烈的撤村并镇运动。不考虑农民意愿,甚至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使“50年不变”的承诺失信于民,使农民的利益再一次被蚕食。有网民指出,强拆抢占致使大量农民失去一辈子辛苦挣得的家园,强拆抢占改变了农村的格局,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无一技之长,今后让他们何以为生?当大量农民变为失业者、赤贫者时,国家怎么可能长治久安?有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更不是简单地把农民集中小区化居住。至于怎样才是新农村的发展方向,中央早就为新农村勾画过图景,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绝不是要让农村都变成城镇社区。动摇国家根基必须立即刹车有网民说,这么多年来,中国之所以可以逢变不乱,是因为农村是稳定的,粮食等农产品是充足的。现在得益于中央减免税等惠农政策,农民生活刚有起色,地方政府就又开始打农民土地、宅基地的主意,不仅会对农村和农业造成空前破坏,还可能因这种人为制造的不稳定而动摇国家根基。不少网民表示,非常认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关于“在这场让农民上楼运动的背后,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的观点。有网民说,强拆农民的房子,强制农民上楼,已经引发不少矛盾,引起不少冲突,再这样搞下去,会把我们本来最有忍耐性的农民惹恼、激怒的。不少网民呼吁,这场撤村并镇、农民“被上楼”运动应当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并坚决予以纠正,尽快刹车,否则将后患无穷。网民议根治择校乱收费近日,教育部首次明确表示,各地要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网民对此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些网民表示,择校费几年前就严令禁收,可至今不仅没有禁住,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部门有推脱不了的责任。多数网民对教育部能否在3到5年间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抱“不相信”态度。有网民说,为什么学生家长要择校,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与学校之间有差别,优质教育资源紧缺。而这些问题,早就是老生常谈了,教育部更是比谁都清楚。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教育部除了“动嘴”,还做过什么呢?有网民说,在一些地方,不仅花钱择校早已是正常现象,而且能够有机会把择校费交出去都变成一种幸运了。网民认为,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以教育部之前的作为,很难相信其有能力有决心用三五年时间治愈这个积重难返的顽疾。一些网民提出,希望教育部在网站上明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收费项目,同时公布投诉渠道,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投诉意见及处理结果。网民说,在一时无法根治择校乱收费的情况下,此办法一定能起到遏制的作用。网民盼“十二五”减轻税负增加福利日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在就“十二五”规划建议谈到如何调整国家财政收入和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五个办法:是减税;第二是退税;第三是提高个税起征点;第四是在社会保障资金的募集上,让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五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魏的观点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有网民说,老百姓盼收入分配改革盼了很久,但指望企业给职工涨工资来增加劳动者收入是很不实际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国家很难调控。对劳动者来说,如果政府能和企业共同把职工社保全额承担起来,同时提高个税起征点至少到5000元以上,那将是比直接涨工资更大的实惠。有网民说,在制定减税政策时,政府还应该给中小企业减负,让中小企业不偷税漏税也能活下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减少失业。还有网民表示,减税的后果必然是国家整体税收的减少。为此,希望政府大力裁减行政开支,减少浪费。【相关新闻】拆村并居农民“被上楼”村庄撤并城市化迅猛(来源:红网)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20多个省市进行。各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11月2日《新京报》)拆村并居农民“被上楼”村庄撤并城市化迅猛城市化的迅猛推进,拆村并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浩浩荡荡的在20多个省市的乡村地带展开,可谓波涛汹涌。用住房高度换广度,在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将缩减出来的土地用于城镇建设指标,达到用地的增减平衡。本是本着平衡城镇经济建设和农村粮食生产的天平宗旨,长远来说,是让城乡居民都能吃到城市化发展的甜头;然而,落实到具体地方的操作层面,个中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其一:在拆村并居关系网中,首先应该有一个人本高度,政府征地可以解读为“索取者”,向百姓“要地”同时负责安排其住处,老百姓应该作为一个“给与者”。关系是顺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试问有几个政府是本着这样的心态?部分地区百姓让出了房屋,不仅没有得到一个作为“给与者”应有的补偿,反而利益被损害。一旦这种“索求”变成“掠夺”,何谈稳定,何谈发展?其二,上级给出的指示很明确,但是具体摊派到地方上,会不会“本位主义”盛行。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这种“无奈选择”之下的增减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用地需求同时,也会创造一定的财富,会不会若干人等见钱眼开、借这个机会“圈地敛财”?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会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摇钱树”?在他们看来,反正指标是达到了,土地是有了,应付上级完全没问题了。脱离了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恐怕增减挂钩的合理推进只是“纸上谈兵”。其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于传统观念和利益纠纷,肯定会出现一部分村民不愿搬迁的情况。此时会不会有地方政府“软的不行来硬的”?江苏邳州市坝头村,村庄被整体拆迁,买不起足额面积楼房的坝头村35岁女子徐传玲去年10月自杀,今年1月,当地强制农民上楼,10多人被打伤住院。就在近期,山东也发生了殴打农民的暴力事件。这一“权力暴力”不得不使人担忧地方政府的霸道行径会不会再次上演在无辜的百姓身上。其四:当前,这一政策还停留在试点调研阶段。出于土地利益的巨大诱惑力,会不会存在地方政府“开小灶”,私自“搭台唱戏”。没有一个对老百姓公开透明的公示机制,这种政策只会是地方政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发财路罢了。如此一来,老百姓毫不知情却还要献出自己的利益,这完全背离了这一政策的初衷。其五:就算是广大农民在与政府的协商下和和气气地住进了楼房,他们就真正幸福了?我看未必,失去了宅基地,农民必将面临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对于已经习惯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生活成本增加和耕种不便,成为最现实问题。住房问题解决了,生活问题却随之而来。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长效机制来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路?政府仅仅是安排了他们的住房就全身而退不可谓对百姓负责。林林总总,这一政策真正做到具体贯彻落实,远远不能只是靠国家有关部门的几句发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向是许多地方盲目追逐眼前利益的套路。那么,在这种“执行难”的背后,应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完整体系,形成一个切实有效而又不违背民意的征收机制以及面面俱到的监管机制,做到人本出发、严格监管、违背必究。警钟早已敲响,一旦地方政府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处理中乱了套,“被上楼”只会由“被幸福”走上“被受伤”。【新闻回顾】囤地运动致1.2亿人住房被雪藏 农民岂能不“被上楼”(来源:人民日报)最近老家来人,忧心忡忡地谈起政府要建新农村,将要把几个村子合并,这样,祖辈居住的房要拆掉,村子里的人都要搬到新建的镇楼房里住。领导告诉村民,将来都没有承包地了,腾出来的土地要搞开发,土地要包给种粮大户种,其他农民都给种粮大户打工,挣工资。老家来人问我,这怎么办?给人家当长工,不发工资吃什么?给的工资低了不够吃怎么办?一连串问题,我没有办法给予回答。也许老家来人的说法并不具体和准确,因为还没有人告诉他们具体的方案。只是,村民们对未来没有底,如果真的这样办了,不知道将来的日子如何过,比如,上了楼农具放什么地方,粮食放什么地方,还能不能养鸡、鸭、猪、羊?冬天楼上有没有供暖,要是有供暖,交不交钱,交多少钱?如果分到六层、五层楼,老了上不去怎么办?会不会好的楼层都分给干部家亲戚?他们想了很多很多……前不久看到的一篇报道证实了老家来人的说法和担心。报道说的是山东诸城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决定撤销所属1249个行政村,把它们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村变社区,农民上楼,腾出来的土地搞开发,搞“生态园”。尽管诸城的领导们出来解释,信誓旦旦地保证不搞强迫,坚持农民自愿,可有头脑的人都可以想一想,行政村子都撤销了,老房子被夷为平地了,如果有的农民不愿意,他们到哪里住呢?他们的承包地还能给留下吗?有的专家提出,诸城这样的做法是违反我国宪法的,因为宪法规定,行政村作为农村的基本单位,地方政府无权撤销,土地承包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承包土地30年不变,农民的权利不能侵犯。可是,至今没有见到制止他们这样做的报道。我真为这种大跃进式的“新村运动”担心。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我们取得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不折腾”。在我看来,他们这样搞,明显是在搞大折腾。不错,城镇化是我们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将来多数的人口会移入城市,但是,这是一个渐进过程,绝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强推城镇化。有些领导干部不乏新动议,新规划,他们敢干,也能干成。可是,以往的教训表明,如果头脑发热,蛮干,强干,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搞过大跃进,那个惨痛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原来的村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很多地方会空起来,有的村子也可能会消失,为此,进行必要的调整是应该的,但是,绝不能用农民进楼的方法来调整,应该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让农民与土地结合得更紧密。如果像有的地方现在做的(或计划做的),把农民变成为能人、大户或变成公司的打工者,那后果是很严重的。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就没有了。我认为,对类似山东诸城这样的做法,中央应该尽快进行研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干预,可以先派调查组进行调查(不仅仅是诸城),提出调查结果,如果涉及宪法的问题,要拿到人大去讨论。千万不要让那些折腾的人搞成了,然后再去纠正,那样付出代价的只能是老百姓。【拓展阅读】开发商10年囤地12亿平方米 1.2亿人住房被雪藏囤,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储存”,中性动词。那么,“囤地”呢?土地,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囤地”本来是房地产开发商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曾几何时,在房价日益高涨带来的情绪压力下,“囤地”被视作意在让房价脱离民众购买力的“奸商诡计”,而被加以贬义。伴随政府对开发商土地开发监管的加强,“囤地”又成为了政府、开发商与民众之间的博弈象征。《中国经济周刊》通过对多方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囤地的本意——储备土地的角度解读,按照土地建筑面积的口径,整理出中国上市房地产公司囤地排行榜。安得广厦千万间?在中国,谁有这个能量?开发商。其实,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手中储存的土地,建成住房不止1000万间。从今年6月-10月,《中国经济周刊》研究部通过对125家内地上市房企及20家香港上市内地房企的2009年报2010年半年报以及三季度土地市场表现进行梳理,并且对一些房企旗下的项目长期跟踪,并借鉴证券公司对内地上市房企财报的解读,制作出“内地上市房企囤地排名”及“香港上市房企囤地排名”。榜单显示,非但个别企业的土地储备数量十分巨大,就整体而言,其储量更加超乎想象——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仅125家内地上市房企就手握高达近4亿平方米的未开发土地量。而20家香港上市房企拥有的土地储量更是高达4.2642亿平方米!也就是说,中国上市房企囤地逾8亿平方米。保利地产囤地,万科第二今年的保利地产,不太寻常。和2009年、2010年在土地市场上高歌猛进、大举扩张的风格截然不同,保利地产在2010年半年报中谈到土地扩张的成果时却表现得十分含蓄,甚至是有些羞涩。保利地产半年报指出,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共有在建拟建项目115个,占地面积2640万平方米。多家券商在提到保利地产的土地储备时也都原文照搬了这句话,这给市场造成了一种错觉。事实上,业内对土地储备的统计主要基于建筑面积,因为建筑面积的多少才决定房屋的真正数量与销量,一般来说,土地建筑面积要大于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容积率)。究竟大到什么程度?据华泰证券资料显示,目前内地沪深两市共有125家房地产企业。《中国经济周刊》结合这125家企业第三季度的土地市场表现、2010年半年报等公开资料,整理出内地上市房企土地储备排行榜。在该份榜单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保利地产。截至目前,保利地产的储备土地建筑面积为3369万平方米,超过了行业龙头万科,位居中国内地上市房企之首。在今年前9个月的时间里,万科地产在土地市场总共斩获了1433万平方米的权益建筑面积,其拿地势头比保利地产2009年全年夺得1338万平方米还要激进。相比于其2009年底的土地储备,这意味着万科地产在今年1—9月之间重新再造了大半个万科地产。该份榜单显示,截至目前,万科地产以3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储备排在中国“内地上市房企囤地排名”的第二位。苏宁环球、首开股份、中天城投、CELESTIAL ASIA、金地集团、荣盛发展、新湖中宝、招商地产等公司均以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土地储备位居“内地上市房企囤地排名”的前十位,第十位的招商地产土地储备量高达1000万平方米。排在第十一名至第二十名的内地上市房企依次是:香江控股、世茂股份、华发股份、中弘地产、金融街、名流置业、上实发展、泛海建设、福星股份、北辰实业。但与此同时,也有多家内地上市房企的土地储备为零,比如ST兴业、武昌鱼、ST联华等。总体来看,据《中国经济周刊》结合125家内地上市房企的半年报等统计,目前内地上市房企的储备土地建筑面积总量为近4亿平方米,按照人均30平方米居住面积计算,仅内地上市公司的土地储备开发的房子足够1300多万人居住。从货币资金角度,也能够解释今年上半年的土储大战。从货币资金指标来看,去年底内地上市房企手头的现金量为1918亿元,而半年报显示内地上市房企现金量减为1844亿元。而房企存货(主要包括在建房产和未开发土地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正好解释了这种递减趋势。据2010年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内地上市房企的存货高达8100亿元,而去年底仅为6387亿元,增长了20%。其中,买地积极的万科地产的存货由901亿元上升到了1115亿元,大增24%。保利地产同样今年在土地市场上大展拳脚,截至目前斩获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其存货则上涨了50%多。湘财证券地产研究员张化东表示,从数据来看,内地上市房企的土地储量是比较大的,因为上市房企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一定的土地储备。而且,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和土地密集型的行业,对于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其土地建房销售仍是的资金来源,因此在一个持续上升的市场行情里,就土地储备而言,将会呈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格局。【相关阅读】"囤地一年禁再买地"成摆设?7成武汉网友冷看严打土地清查受阻利益纠结 国土部囤地黑名单暂不公布开发商囤地出新招:鼓动拆迁户不搬走拖延开发为囤地出新招 开发商拉拢拆迁户做“钉子户”1.2亿人住房被雪藏尽管前两名的保利地产、万科,其储备土地建筑面积都超过了3000万平方米,合计高达6637万平方米,占到内地上市房企土地储备量的六分之一。但是,这仍不是中国土地储备量的房企,一些未上市房企以及在香港上市的房企土地储备量更大。进入“香港上市房企囤地排名”前10名的是:恒大、碧桂园、绿城中国、雅居乐、中国海外、合生创展、长和系、新世界中国、富力地产、龙湖地产。其中恒大以723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成。据恒大地产半年报公布,截至年中,恒大地产旗下共有建筑面积723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量,这一数值远超于万科和保利地产土地储备之和。而碧桂园半年报则显示,其已取得土地使用证的建筑面积为4285万平方米。此前,据有关数据显示,绿地集团土地储备量高达近4000万平方米。那么截至目前为止,房企手头上到底存储了多少土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等公开资料显示,在从2000年-2009年10年的时间内,房地产企业一共购置占地面积近33亿平方米土地,而在这10年内房地产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仅有近21亿平方米,这意味着仅仅这十年出让的房产开发土地,就被房地产开发企业雪藏了近12亿平方米,这并不包括今年前9个月购置房产开发土地2.9亿平方米。在2009年,房地产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为2.3亿平方米,这意味着仅仅这10年来储存的土地就够房企开发五六年之用。以目前业内通常的容积率为3的住宅开发指标来计算,这些土地能提供36亿平方米面积的住宅,以人均30平方米的居住空间计算,这十年闲置的土地面积足够1.2亿人居住,以户均100平方米计算,这些土地可以盖3600万间“广厦”。如果以个别企业如万科的数据进行推导,这一数据将进一步增加。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万科地产一直在倡导其别具一格的“万科模式”,即以不囤地、快速滚动开发销售而称雄市场,如果按这种说法,万科的销售量占其土地储备量的比值必然大于房企的销售量占房企土地储备的比值,换言之,万科的销售量占房企销售量的比值必然大于万科土地储备量占房企土地储备的比值。比如在2010年发展计划中,万科表示,预计2010年新开工建筑面积855万平方米,较2009年开工面积增长52.5%。而在2009年底,万科的储备土地建筑面积只有2436万平方米,其新开工量在土地储备总量占比高达三分之一,这在地产界已经十分少见,其开发速度远快于目前盛行“缓慢开发”模式的地产界。据万科公布,今年前9个月,万科的销售额达到714亿元。同期,房地产销售额高达3.19万亿元,那么今年前三季度万科的市场占有率可以估算为2.28%。由此推导,万科的土地储备是房企土地储备的2.28%,也就是说,房企拥有的储量土地建筑面积至少应为14.3亿平方米。即便是以内地上市房企储备的4亿平方米土地来看,考虑到2009年我国房地产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为2.3亿平方米,这些土地足够所有房企开发近两年,事实上这部分土地仅仅为内地上市房企所用,从目前内地上市公司的开发速度来看,这一存储量足够内地上市房企开发5、6年,这样就意味着内地上市房企的大部分土地目前处于闲置状态。囤地是行业生存潜规则?日前,一份据称是由国土资源部制定、并交由银监会的“囤地黑名单”在坊间流传。该“黑名单”指存在1457宗闲置土地。其后,许多土地被证实确实处于闲置中,涉及到了许多地产大腕,诸如和记黄埔、泛海建设、华润置地等。这份名单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但遭到了地产界多位业内人士的质疑,焦点之一就是:航母级企业万科是否在列。数据统计显示,一向以“不囤地”的形象示人的万科也难逃囤地之嫌。万科2009年年报指出,万科天津东丽湖项目占地2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高达191万平方米,截至2009年底,该项目尚有14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未开发。事实上,该项目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动工。以该项目2010年计划开工11万平方米、竣工9万平方米的速度估算,未来还需要近14年的时间才能开发完毕。也就是说,对于这个项目,其绝大部分土地可能长期都会处于闲置状态。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一小块一小块对土地进行分期开发、或者对一个项目中某一地块长期撂荒,这是整个房地产行业储备土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事实上就是造成了土地的闲置,从根本上讲影响了市场供应。而囤地的本质就是导致市场供应减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表示,连以“不囤地”著称的万科都有囤地行为,只能说明行业内囤地现象的确是比较严重。其实,相比较其他开发商,万科的情况已属好的,许多房企存在项目整体处于长期闲置的情况。《中国经济周刊》在多家公司的半年报中都发现,多个项目一直在开发,如泛海建设旗下的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二期项目拿地5年多,至今还在进行土地平整;东华实业旗下的北京天鹅湾项目自2005年一直开发至今,仍未全部开发完毕。对此,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一位副会长曾指出,土地越来越是稀缺品,拿地越来越难,土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企业囤地也很正常,因为没有土地房地产企业就无法生存。据记者了解,上述多家土地储备为零的内地上市房企都面临兼并重组的命运,其中创兴置业、ST兴业等就正在进行重组或处理相关事宜。张化东则表示,部分土地闲置源于历史原因,包括毛地(土地权属未做变更、拆迁未完成等状态的土地)出让等。但也有很多开发商囤地实际就是为了坐享土地,因为地价房价都飙升太快,如果把土地盖成房子销售了,就无法享受地价房价的空间,反之闲置土地有时候更大,而采用分期开发变相捂盘、甚至尽量延长开发进度也能起到储备土地的效果,这就是目前开发企业普遍采用的手段。难以推进的“限大令”其实,土地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变相囤地开发模式的负面效果。针对开发商囤地现象,2009年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对各类城市商品住宅项目单宗用地规模提出明确上限——小城市(镇)7公顷(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中等城市14公顷,大城市20公顷。这一通知旨在限制各个地方城市出让单宗住宅用地的规模,被业内人士简称为“地块限大令”。 但这一规定甫一出台,就遭到了各种质疑,甚至是遭到市场力量的反击。北京市在这一规定出台后立即做出反应,将奥体公园南文化商务园一块近26万平方米的土地切分成了三块面积低于10万平方米的土地,并于去年11月19日开始分别公开出让。但令市场颇感意外的是,最终这三块土地还是被中建国际和北京保利兴两家公司的联合体企业一举斩获。于是,业内开始质疑“地块限大令”的效果,之后,这一通知开始被各方淡化处理,不少城市出让土地的面积仍然动辄一块地超过100万平方米以上,比如前不久体量达到200多万平方米的南京地王。不过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地块限大令”实际上有较大的作用,因为尽管北京奥体公园南的这三块土地最终被一家竞价单位夺得,但因为是分拆出让,每块地都规定了开工和竣工时间,就可以分别对这些地块进行监管,甚至可以规定三块地同时竣工,从而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以往开发商采用分期开发变相囤地的方式。近期虽然有些省市陆续推出“限大令”(如贵州省),但并没有在范围内广泛推行。分析人士指出,房地产项目是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重头戏,如果地块面积太小,大型房企根本毫无兴致,尤其是对于地价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地块越大,招商引资才越有筹码。对此,中广信地产服务机构副总经理卞明表示,可通过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的方式,打击囤地捂盘,因为囤地越久要缴纳的税越多。今年8月中旬,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廖永林司长表示要加大打击违法用地的力度,并在10月底清查处理全部闲置土地情况。10月13日,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表示,2010年前三季度,共发现本期发生的违法用地行为3.5万件,涉及土地面积22.5万亩(其中耕地8.5万亩),立案查处本期发生的违法用地案件1.7万件,涉及土地面积18.3万亩。不过,“国土资源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李建勤指出,下一阶段,一是严肃整改查处违法批地行为,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二是严肃追究责任,坚决惩戒违法行为,对违法严重地区的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进行警示约谈,严肃追究责任;三是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减少违法行为;四是加强防范,及时制止违法苗头,充分发挥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的平台作用。